• 欢迎访问中视在线!
首页 > 文化 > 正文

麦子开花——写在《程顺和传》出版之际

2024-11-25 20:47  来源:北京华艺网   浏览数: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编 徐良文 执笔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 2023年岁尾,刘大同先生从扬州打来电话,告诉我程顺和院士的传记将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编

徐良文 执笔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

2023年岁尾,刘大同先生从扬州打来电话,告诉我程顺和院士的传记将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院士从事的是小麦育种专业,他的传记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顺理成章。我甚至设想,这本传记出版后能成为全国农家书屋的入选作品,端上农民的精神餐桌。

说实话,这本书是我迄今所有出版的传记作品中从采访到出版时间最长的一部。大约是在2017年秋季,由省文联副主席刘旭东先生推荐,托江苏农科院领导的厚爱,约请我为程顺和院士作传。但不凑巧的是,接受任务后准备开始采访时,却得到院士早在当年4月份就因病住进了无锡人民医院的消息,院士做的是双肺移植手术,对养护要求极高,性命攸关,自然不方便接受采访。但农科院领导希望早点出书,所以,那年的国庆节,我和青年作家安然走进扬州农科所,开始了外围的采访。扬州农科所的领导非常支持,特意请刘大同先生协助,联系程顺和院士的同事、亲属、学生、知情人等,致使采访进行的十分顺利。

然而,外围采访结束后,院士因病情仍不方便接受采访。直到2018年3月,院士从无锡回到扬州家中,病情基本稳定,才得以采访到院士本人。院士需要特别的护理,所以对他的采访断断续续。对我们每次采访提出的问题,院士总拿一个小本子或者纸条记在上面,然后再回答。有时他会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们便在一旁静静的期待,任凭他在旧时的岁月中翻找那段记忆。或许是长期从事科研形成的习惯,院士的回答总是那么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思维并不因病情而受到影响,这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院士内心的坚强和一个科学家严谨的态度。

徐良文(左)程顺和(右)

院士传记的初稿是在2018年底完成的,在等待院士审阅期间,我撰写的常州今创集团创始人俞金坤的传记《金色乾坤》在2019年初春问世,因而我曾期待着院士的传记能在2019年年内出版。没想到一等就是5年。5年磨一剑,值得回味。

而今,这本传记终于进入出版程序了,期间刘大同先生做了大量协调沟通工作。初稿完成后,与院士的联系皆由他完成,不但协助院士完成对传记的审读,进行事实、文字校核等,还约请业内的相关人士召开座谈会,进行专业审读,以求精益求精。在此深表感谢。

要感谢的还有江苏农科院的相关领导和汪恒英研究员,她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无私的帮助。

当然还要感谢青年作家安然,是她协助我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工作,录音、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专业资料,她甚至买了许多小麦育种的专业书籍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防止说外行话。她的敬业精神,让我深为感动。

在我坐下来静心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想得最多的还是院士,他温和的笑容总在我眼前浮现。为他作传,虽是上面的布置,他也确实曾想就此机会总结一下自己一生的得失,就此理理思路,再从容前行。可天不随人意,病魔在最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了,以致打断了他科研的脚步。值得庆幸的是,院士康复良好,用时间书写着生命的顽强,也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我曾询问院士近况,大同说,虽不再带研究生了,但仍然关心着所里的小麦育种。

出版前,我又重读了一遍这部院士的传记,想不到竟被自己书写的文字感动,这部传记文字虽朴实无华,但从院士身上我却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领悟到大自然的辽阔和深邃。人类正是在同大自然的亲近中,不断地探索发现着大自然的规律,接受着大自然无私的馈赠,从而创造出人类更高级的文明形式,完成灵魂的升华和洗礼。人活着就要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此时,春天的脚步正轻轻向我们走近,江南的千里沃野充满生机,麦苗正悄悄泛起绿光,侧耳倾听,我分明听到了麦子开花的声音。

写于2024年1月30日夜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出处非(中视在线)的作品,均转载于自其它媒体或会员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对稿件有质疑请与本网客服联系。

2、凡涉及客服电话、转账交易等请查询官方认证,谨防上当受骗。

3、为了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请核实安全认证的官方客服电话,防止上当受骗。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15日内联系本网客服。